《中国律师》杂志专访本所吴江水律师
2010-06-30
仰望星空的思考者——访《完美的合同》作者吴江水律师
记者:陈秋兰
“正是江南好风景,花落时节又逢君”。在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在一座充满着诗意的城市,又遇到了吴江水律师。我们的谈话从他的论著《完美的合同》、《完美的防范》展开,没有诗意,却颇有几分哲学的味道。
吴江水是凯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一级律师。我们是老朋友了,结识他缘于他多年前为《中国律师》撰写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初看时,如行云流水;细读时,周密严谨、字斟句酌。作为这篇文章的责任编辑,我举着笔,踌躇许久,竟“无用武之地”。
至此,我记住了吴江水律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吴江水1986年毕业于上海华东政法学院,自1993年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多年来,他在兢兢业业为客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同时,还注重理论研究,潜心研究合同原理及应用、法律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等问题,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心得转化为理论体系及操作模式。
“谨以此书献给甘于寂寞、孜孜不倦地追求合同完美的人们!”这是吴江水在《完美的合同》第一版序言中的结束语。
其实,在我看来,他正是在这红尘滚滚的喧嚣中,能够耐得住寂寞,著书立说,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揭示事物本质、探索发展规律的人。
不论是与吴江水谈书论作,还是说古聊今,都能感觉到他有一种“定力”--淡泊、超然、独立;都能领略到一种独特的书卷气--敏锐的观察、缜密的推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在求道还是求术之间,我更愿选择求道,虽然我明白求道更难更苦。在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之间,我更愿授人以渔,虽然我也知道许多人更想要鱼。”吴江水道出了他写书的本意。
吴江水认为,道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终极原理,是思想体系,参透它就能解释事物的所有现象并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只要你能不计成本地在喧嚣中耐得住寂寞。相对于道,术只是对道的零星运用、是技艺和方法,只需知其然而无需知其所以然。在探索和追求之路上,知识是前人思考的沉淀,但它本身并不是力量。真正的力量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访中,我将话题切入吴江水的专著《完美的合同》上。
在法律专业领域,谈起法律语言,法律英语方面的书籍会远远多于法律汉语方面的书籍;谈起合同,谈合同法及提供合同范本的书籍远远多于研究合同本身规律的书籍。特别是合同范本,虽然可以快速提升合同的“形似”水平,却总是让人停留在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合同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总有“若即若离”、甚至“隔靴搔痒”的感觉,达不到合同利益最大化的境界。特别是在工作中,许多律师对于合同的审查仅仅局限于非常基本的层面,甚至不能越过当事人所能够预见的范围,而对于合同的起草则更是言必谈范本,完全没有章法。这些都引起了吴江水的关注和思考。他认为,合同是企业与外界交往的桥梁,是产生利润的源泉,同时也是产生风险的源泉,守住这座桥梁就可以防范绝大部分的法律风险,避免绝大部分争议。律师介入合同事务,正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交易中的法律风险。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合同的内在规律和操作技能。
“合同不可能完美,但必须追求完美”
围绕着《完美的合同》中关于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合同的审查修改等问题,我们进行了畅谈。
记者: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律师行业不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壮大,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在合同领域的长足进步。目前,许多律师日常的主要工作便是对各类合同进行审查、修改、起草,其工作量已远远超过诉讼业务,而成为法律顾问最为常见的一项工作,合同工作日益成为一项独立的业务。显而易见,律师在这个领域中大有可为。
吴江水: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企业,已经主动敞开大门邀请律师来审查、评估法律风险,强调以合同事务方面的法律服务为主要手段,预防法律风险的发生。因此,我认为提高合同工作的服务水平、满足社会需求,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律师行业向更高层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律师业务日益繁荣的景象背后,由于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以及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合同业务方面的软肋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合同法律服务需求的不均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培训,律师合同工作的内容、质量水平均存在巨大差异。可以这样说,律师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甚至是生死存亡。
记者:您在书中反复强调合同工作中的预患于未然?
吴江水:律师在诉讼中所面对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合同中所要面对的则是需要预测的未来,需要前瞻性地预见问题并预设解决之道。所以,从事合同工作需要有更宽的知识面、更细致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对合同中的实体及程序问题谨小慎微,许多工作理念也有不同。
记者:由律师完成的合同工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具备专业人员所应达到的水准。虽然律师在合同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关注合法性和法律风险,但必须以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去提高工作质量,并在工作成果中体现出专业水准。请具体谈谈律师怎样才能真正达到专业水准呢?
吴江水:通常情况下,首先要养成法律调研的习惯。事实上,没有一个律师是万能的,要想确保合同在法律方面不出问题,就必须对合同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综合的研讨,然后再根据研讨的结果调整合同。第二,表述方式的专业化。要使合同语言带有专业风格,就应该使用书面语的语体,并运用严谨的思维使合同形成清晰的体系结构。第三,提交成果的专业化。说明与告知是执业律师履行委托合同时的一种义务。这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还可以避免无谓的执业风险。第四,工作原则的专业化。律师在合同工作中必须以专业的态度遵守工作原则,这既是为了当事人、律师自身的利益,也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利益。
记者:注重合同质量反馈和循环改进是您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
吴江水:对于合同质量的检验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从法理及合同原理角度,另一类是从实践角度。前者包括合同的法律问题及表述问题,后者包括当事人的评价及诉讼的检验。无论哪一种反馈都非常宝贵,因为通过反馈可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在今后的合同工作中循环改进,使合同日臻完美。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审视合同的质量,即: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合同质量、从履行情况看合同质量、从历史眼光看合同质量。总的来说,通过收集和判断合同质量方面的反馈,可以稳步提高合同工作的水平,并使合同质量得到提升。
记者:长期以来,对合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您在《完美的合同》中,通过解剖合同的功能、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以及分析合同的结构原理、秩序原理等方式,提出合同的基本原理。
吴江水:合同有其自身的规律与逻辑,不是合同法或法律文书的分去,而是属于一门独立的学科或技能,需要诸多的法律以及法律文书以外的知识,才能很好地运作。从事合同工作需要法律知识、商务知识,但首先需要的是合同本身内在规律的知识。企业并不需要评价合同合法与否的专家,而是需要熟练运用合同技能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其交易目的、确保其交易安全的专家。而要满足企业的这些需求,就需要从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等多个方面参透合同的本质规律,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
记者:在《完美的合同》中,您还对合同的审查、修改、设计、起草及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与合同原理拓展运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吴江水:提炼我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研究心得,我从合同本身的规律、律师执业的需要和交易行为的经济规律等全新的角度出发,论述合同审查工作中要关注的问题,以便从更为本质、更为实用的角度发现合同中所存在的法律风险。合同的修改与调整是合同审查工作的延伸,其目的是在满足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的前提下,针对审查出的问题,通过修改或调整合同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修改与调整承上启下,既是审查的后续工作,也是掌握合同起草技能的基础。起草合同是律师综合合同业务素质的真正体现。尤其是不依靠先例文本,只根据交易需求和交易环境因素就能创造出一份“前无古人”的高质量文本,才算达到了合同业务中的最高境界。在书中的最后章节,我以合同原理在合同法律风险管理领域的拓展运用为出发点,阐明合同原理在法律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立法活动中的具体运用,以便人们能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为社会创造价值。
记者:您的《完美的合同》,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许多独到之处。
吴江水:写这本书及写合同的过程中,我其实大量采用了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中论及的概念划分原理,其部分内容在本书最后一节中有所提及。这一原理是对合同、对制度、对法律进行结构分析时,在方法论层面最为有效的方法。从这些行之有效而尘封已久的方法中,足以感受思维科学之博大精深,也是以感悟学术研究戒除功利和浮躁之必要。
记者:您的另一本专著《完美的防范》与《完美的合同》互为姊妹篇,两本书分别介绍了合同事务管理与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原理及主要工作方法,均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并打下了理论研究的基础。那么《完美的防范》一书的特点是什么呢?
吴江水:《完美的防范》并不是在于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法律风险如何,或是蜻蜓点水式地加以简单列举,而是试图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全面、系统、深入地识别、评估各类法律风险,以及如何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我在书中强调以事前控制的方法从制度、流程、文本角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确保法律安全。
记者: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您创作两本书的过程应该是恰如其分,您对两本书的期待是什么呢?
吴江水:我将我所思我所想,以两本书的形式加以固化,算是由我以虔诚和恒心亲手创造和雕琢,并献给这两个领域的礼物。它们将在书架上、图书馆中等待漫长时光的检验,给后来者一点指引,期待着后来者或下一版的超越。
……
值得回味的是吴江水在采访结束时的一段话:写这两本书时,并没想到要得到什么。对于我,正如大学毕业留言中写的那样,能够照亮别人更好,否则,至少证明我做了我认为应该做的。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